中國人社會,喜歡「結義」,喜歡「上契」。
不要以為這些只是舊社會或上一兩代人喜歡的,原來現在,也很普及。最常見的,是您喜歡別人的孩子而人家父母又願意,可以認孩子為契仔契女,以加深彼此的關係。
不過,我就不大喜歡這套。
我不喜歡和別人上契,是因為我是一個十分注重每段關係的人。為我而言,一是不上契,一上,就是終生的承諾。所以,在未有充份理由證明自己有能力與上契的,維持一個負責任的關係,這個擔,不好挑。
曾經聽過,有朋友的孩子,出世後就和其父母的朋友上契做什麼契爺。但日子一久,契爺給予的關心不多,孩子的父母,心裏又有些暗湧。結果,孩子的父母索性在某些場合,直叫其孩子稱那個本來的契爺為「Uncle」,暗示以後大家關係回復平常。本來,一件好事,弄得大家心裏多條刺。我在旁看,深覺無奈。無奈的,是本來大家一早就可以不認親認戚,認了,卻又責任不清。有時麻,是作為契爺契媽的您做得不夠,還是契仔父母的期望過高?您總不會知。所以麻,就我個人認為,最好,就是不要多「舊」魚。
我覺得,要和孩子上契,當然可以明定確立一個關係。但不上契,也不代表您不可不疼錫您喜歡的孩子。
還有,另一種「契」。
年青人,特別是在中學大學時,也喜歡認親認戚。您我,都曾經有一些「契妹」、「契哥」罷。不過,通常是女的不受男的媾,就認對方做「阿哥」;男的不受女的媚,就認人做「阿妹」。現在回想,都覺得這一招頗賤。「阿哥、阿妹」,名義上是親了,但論理倫理,都不是男男女女那回事,更加不可以成為男男女女那回事。實質上,與辦公室政治的「明升暗降」,同出一轍。最聰明的人,是會在對自己有意者作進一步行動前,就馬上認親認戚。無非,都是先斬人後路,大家好落台。
說到此,您會明白,我為何不大喜歡契乜契物。契東契西,在我心裏,都是虛銜。
不過,有例外。
我常常,罵人「正契弟」。
原則上,我是應該有,一蘿契弟。
2010年3月8日星期一
訂閱:
發佈留言 (Atom)
細佬都有blog架喎原來~
回覆刪除